心也就是孟子和后世儒家所说的良贵,心之所以为贵,就在于它是自我完备的价值尺度、价值标准。

故自昔圣贤之论心学,不必皆引而附之于己。[63]《天命图说·论天命之理》,《李退溪全集》下,第230页。

Uber公布数据泄露事件最新进展:澳洲120万人恐遭波及

但是它也有体与用、公与私的区别。与此相反,陆九渊反对朱子的态度,不知尊德性,岂有道问学?[44] 这就说明了陆九渊提倡只以尊德性为主,而朱子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补完发明,不偏倚于一方。说到人的本体存在,其体是天地之气,其性是天地之理。仁者与万物同体,这是由于仁者之心就是理的缘故。而自相资相救,以趋于大中至正之道耳。

虽然李退溪也主张体用一源,但就现实的、具体的人心而言,所有关于心的发现都不能只通过天理来显现,其中有公与私、邪与正的区分。夫天地之大,万物之富,何以为之也?一诚所为也。从发生论的角度说,周易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人类,有人类然后有夫妇、父子、君臣等伦理关系,然后礼义有所措[13]。

总之,自然界虽然是一个自动自组的有机系统,但其变化并不具有人的目的性,并不与圣人同忧。但是周易所说的功业、致用,并不是一味强调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以达到人的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因为它的全部意义并不是由阴阳两种元素或由它们的物理、化学组成所决定,而是阴阳所组成的整体结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和关系所决定的。比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之类,是就自然界一般现象而言的。

就人而言,精神世界属形而上,物质形体属形而下,既有生物、物理层次(有许多卦是说明人的形体生命的,如男女、颐养等等)、心理层次(有许多卦是说明人的心理现象的,如心知、意志和情感等等),还有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层次(这方面内容更多)。这都是讲自然界某种微妙的变化之道。

Uber公布数据泄露事件最新进展:澳洲120万人恐遭波及

[26] 忠信仁义之类,自然属于道德性命之学,至于居业,也是以立诚为主要内容的。而且从本体论和主客体关系说,人和自然界构成整个系统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对应项,处在互相对应、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中。这似乎是由天道说明人道,但实际上,这里的天道是人道的投射。人和自然界虽然是有区别的,因为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的主体。

很清楚,这里提出了天人同型或同构的理论。《系辞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它认为,自然界作为自动自组的有机系统,是不断生成的过程,即有序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具有目的论的意义。这个系统以阴阳为基本要素,以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六爻)为其子系统,其中人和自然界是构成这一系统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基本对立项,处在双向交流的整体结构中。

[4] 故有形而上之道,这与西方把灵魂和身体、意识和物质看作是两个平行的独立实体的理论是不同的。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Uber公布数据泄露事件最新进展:澳洲120万人恐遭波及

天地之道为阴阳、刚柔,人之道为仁义,前者则表示自然界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功能,后者则表示人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这在性质上显然是有区别的,二者又何以统一呢?这里有类比思想,运用了类比的逻辑思维,即所谓取象比类之义。[3] 形而上是超越有形事物之上的抽象意义,形而下是有形体形象的具体存在。

因此,周易之学,从根本上就是天人合一之学。但是,就阴阳、刚柔和仁义作为整个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及其相辅相成的关系而言,它们都有共同结构和功能,因而是互相对应、相互作用的。正因为如此,周易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这里,人和自然界是一种和谐一致的统一关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27] 自然界的盛德就是生生不息,自然界的大业就是万物繁庶,其德日新而其业富有。

乾卦卦辞有元、亨、利、贞四字,《文言传》在解释发挥时指出: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其根据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7],方以类聚,物以群分[8]。

如果不掌握大量的信息,不进行加工处理和再创造,怎么能提出周易模型以解释宇宙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的神也可说是人之神,即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所谓成之者性也,是指人能成就其性而言的,人生而具有天德之善,能成就其善,这便是性。

具体言之,进德修业之学,都是为了同自然界达到整体的和谐一致。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知和记忆相联系,神和思维相联系,但是按照周易思想,神实际上是一种直觉思维,并不是逻辑思维,或主要不是逻辑思维。重要的是,无论每一卦或由六十四卦所组成的整个系统,都包括人和自然界两方面的意义,二者不仅是一一对应的,而且是完全统一的。周易哲学则不然,它认为,整个自然界,包括人在内,不是机械的物理结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历来都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却没有踏进近代工业社会的门槛。

用周易的模型解释世界,就是易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总之,它是结构–功能理论,而不是西方那样的机械原子论,是有机整体论而不是物理还原论。

性、命两个范畴并不是周易最先提出的,它本是孔、孟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孟儒家哲学就是性命之学。相感则相通,谓之感通。

但是按照周易哲学,人不仅具有理智,而且有情感,有意志。自然之道,显诸人,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处在尚未分化的时候,常常在预卜吉凶的宗教迷信中透露出某些哲学思想,这是很自然的。它是一部占筮之书,又是一部哲学著作。总之,人和自然界达到了形上的合一,无所谓先后之分,这就把人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如果离开人的主体性,离开了人的存在以及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仅仅把周易看作是对自然界物理图式或生物学的描述,或看作客观的实在论的认识问题,都是不符合周易的基本精神的。

就卦义而言,又不能机械地用卦位说明天人关系,实际上每一卦作为一个小系统,都是从某个方面说明自然界的,也都是说明人的,因而也是说明和自然界的统一关系的。感应是信息交换的过程,相通则是信息交换的完成,也即是沟通信息。

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发展,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5]。周易所说的性,就是人性,主要是道德的本性。

一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就实现了人的自觉,进到安身立命之地了。这里所说的神,是指易而言的,但易是圣人作的。

文章发布:2025-04-05 07:39:57

本文链接: http://qwq0f.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xlc/1426.html